express news

外事快讯

天津大学举办高等教育国际化研讨会 共话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未来

2021-01-19

2021年1月16日,由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共同举办的“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战略主题研讨会”在线上召开。会议邀请了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胡文平出席会议并致辞。

在致辞中,胡文平副校长简要阐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对高校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挑战。之后,他介绍了天大近年来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成果、教育学院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所做出的理论性研究工作,以及在疫情期间如何创新交流模式,继续推进学校国际化发展。随后,来自加拿大约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的专家学者分别就会议主题做了报告。

在上午的报告中,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澳门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王英杰教授从来华留学生教育、教育“在地国际化”等方面入手,提出我国教育应站在国际化最前列,提升质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合格人才。加拿大约克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生部主任查强以博雅教育为例,提出在后疫情时代,高校可以博雅教育为抓手,推进可持续发展,并推动高校自身发挥公共产品的作用,服务在地国际化。我校教育学院教授、新工科研究所副所长马廷奇分析了疫情期间,高校在线上教育所做出的实践及改革,提出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将有利于构建自主性、个性化、泛在性的学习型社会。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文学与社会科学学院教育学教授Anthony Welch以澳大利亚高校为例,分析了疫情对高校国际流动、科学合作、留学生教育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提出各国需共同努力,继续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原厦门大学副校长、现厦门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邬大光教授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提出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本土化的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塑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在下午的报告中,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张应强表示,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从地理思维走向空间思维、从国家思维走向人类思维,将基于地理和物理空间的“国际化”理念转变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主义”理念。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李立国从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入手,提出在国际化大趋势下,中国高等教育应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高等教育的价值重塑。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理事蒋凯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挑战,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坚持走国际化道路,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人文交流和文明交流互鉴。

最后,天大教育学院院长闫广芬对整体报告进行了总结。她表示,与会专家的报告详实、见解独到,将历史与当代、中方与西方、理论与现实贯通,分析了新冠疫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反思了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概念、新理念、新方式,并为如何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了理论性指导方案。

本次会议受到国内外教育及国际交流领域师生的广泛关注,全天在线参会人员达到千余人次。